一項最新研究顯示,準父母的情感掙扎預示著兩歲兒童的情感和行為問題。同一項研究首次揭示,夫妻沖突有助于解釋幼兒的情感問題。
來自劍橋大學、伯明翰大學、紐約大學和萊頓大學的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發現凸顯出,迫切需要在懷孕前、懷孕期間和懷孕后為夫妻提供更多的支持,以改善對孩子的影響。這項研究首次調查了母親和父親在出生前后的健康狀況對孩子在14個月和24個月大時的適應能力的影響。
研究報告的主要撰寫者、劍橋家庭研究中心的克萊爾休斯教授說:“長久以來,初為人父的人的經歷要么被擱置一邊,要么被與母親的經歷隔離開來。”這種情況需要改變,因為孩子與父母早期關系中的困難可能會產生長期影響。
“我們已經和NCT(國家生育信托)分享了我們的發現,我們鼓勵NHS和其他組織重新考慮他們提供的支持。”
這項研究發表在今天的《自然》雜志上 發展,精神病理學,以438名首次懷孕的母親和父親為研究對象,對他們在出生后4個月、14個月和24個月的情況進行了跟蹤調查。這些父母分別來自英格蘭東部、紐約州和荷蘭。
研究人員發現,第一次懷孕的母親的產前健康狀況對她們兩歲孩子的行為有直接影響。在產前遭受壓力和焦慮的母親更有可能看到她們的孩子表現出行為問題,如發脾氣、躁動和惡意。
研究人員還發現,兩歲的孩子更容易出現情感問題,包括擔心、不開心和流淚;容易嚇到;或者在新情況下變得黏人——如果他們的父母在出生后早期就有關系問題的話。這些問題從關系中普遍缺乏幸福感到爭吵和其他類型的沖突。
休斯說:“我們的研究結果強調,需要更早、更有效地支持夫妻,為他們更好地過渡到為人父母做好準備。”
其他研究也表明,孩子的成長結果與父母的幸福感之間存在關聯,但這是第一次有夫妻參與進來,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跟蹤父母雙方的父母幸福感,并關注孩子在頭兩年的行為。雖然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對準媽媽和新媽媽來說,心理健康支持的重要性,但這項研究強調,有必要將這種支持擴展到準爸爸,并超越個人福祉,考慮新媽媽和新爸爸夫妻關系的質量。
研究人員承認,遺傳因素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但他們也解釋了父母在第一次懷孕前和孩子出生后的心理健康問題。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之一、伯明翰大學的發展心理學家羅里?迪瓦恩博士說:“我們的數據表明,懷孕期間的心理健康問題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有著獨特的影響。”
通過標準化問卷和面對面訪談,參與調查的父母報告了他們在妊娠晚期以及孩子4、14和24個月大時的焦慮和抑郁癥狀。在每次訪問中,父母還完成了關于夫妻關系質量和孩子情緒和行為的標準化問卷測量。
休斯說:“人們一直認為,讓爸爸們參與這樣的研究真的很難。但我們的研究樣本相對較大,而且很獨特,因為父母雙方在每個階段都回答了同樣的問題,這讓我們能夠進行直接比較。”
這項研究是一個正在進行的項目的一部分,該項目旨在研究新媽媽和新爸爸的健康狀況和影響。在一項密切相關的研究中,發表于 婦女心理健康檔案2019年7月,該研究小組發現,父親與伴侶分享的分娩創傷記憶遠遠超過此前的認識。這項研究比較了父母在懷孕晚期和孩子四個月大時的幸福感。
研究報告的撰寫者之一、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的薩拉弗利博士說:“如果媽媽難產,這對爸爸來說可能是一個潛在的創傷。”
“這兩項研究都表明,我們需要讓產前支持更具包容性,為初次為人父母的父母提供必要的工具,讓他們彼此溝通,更好地為這一重大轉變做好準備。”隨著資源的緊張,父母們正在失去他們所需要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