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參與俄羅斯失敗的月球任務的科學家談到了他看到飛船著陸的“最后希望”,然后他被神秘地送往醫(yī)院。
據(jù)報道,90歲的天文學家米哈伊爾·馬羅夫是這次任務的主要顧問,在那次恥辱的月球撞擊事件后,他的健康狀況“急劇惡化”。
莫斯科50年來的首次探月任務以一場災難告終,月球25號探測器在失控后墜入月球表面。
這位受人尊敬的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對這次失敗的著陸感到非常沮喪,因為他認為這次任務是他一生工作的頂峰。
他稱這是他“看到我們的月球計劃復興的最后希望”。
他說:“很遺憾我們沒能成功著陸。”
這艘無人飛船在月球表面墜毀后被撞成碎片。
俄羅斯航天局(Roscosmos)表示,這艘飛船“由于與月球表面相撞,進入了偏離設計的軌道,并不復存在”。
俄羅斯曾希望該機器人能花一年時間收集巖石和塵埃樣本。
學者馬羅夫要求不要掩蓋失敗的原因。
他說:“發(fā)射到近月軌道的算法有一個錯誤。一定要找到它。
“對于將參與委員會工作的專家來說,這不是一個大問題。
“我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就會找到答案。”
這位90歲的老人明確表示,任務失敗是他在莫斯科精英中心臨床醫(yī)院(TsKB)住院的原因。
他在醫(yī)院說:“我正在接受觀察。
“我怎么能不擔心呢?”這是我一生中非常重要的事情。這一切都很難。”
他要求俄羅斯必須重返太空并登陸月球。
馬羅夫之前曾為蘇聯(lián)的太空任務工作過。
俄羅斯曾經(jīng)是太空探索的先驅,1961年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
馬羅夫也是由謝爾蓋·科羅廖夫(Sergei Korolev)領導的團隊的一員,科羅廖夫是世界上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的工程師之一。
馬羅夫在2011年接受《衛(wèi)報》采訪時回憶起冷戰(zhàn)期間發(fā)射的緊張時刻:“發(fā)射后,指揮中心一片寂靜,只有一名操作員每30秒重復一次‘飛行正常’。”
“然后他宣布飛船已經(jīng)進入軌道,人們歡呼雀躍。”
馬羅夫說,直到加加林安全返回的時間似乎“像永恒一樣”,但當消息傳出時,莫斯科的街道上擠滿了人群。
“它們看起來就像洶涌的大海,”他說。
“我從未見過普通人如此熱情。他們把加加林的勝利視為個人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