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流行緊張供應鏈,導致食品短缺和價格波動,歐洲高收入不平等和相對較低的利率水平意味著它是準備好應對意想不到的經濟沖擊的類型,可以推動糧食不安全。
今年的全球食品安全指數由《經濟學人》編制,有14個歐洲國家進入前20名,芬蘭、愛爾蘭和荷蘭位居榜首。
但內部差異意味著,盡管歐洲各國的排名很高,但它還是錯過了成為世界上食品安全環境最好的地區的機會,而這一位置被北美所取代。
該指數基于59個獨特的指標,衡量了113個國家的食品負擔能力、可獲得性、質量、安全性和自然資源/恢復力的狀況。
該指數顯示,在2012年至2018年持續改善7年后,全球總體糧食安全環境在2020年連續第二年惡化。
報告警告說,集約化農業和全球氣候變化是侵蝕全球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它指出,全球糧食系統在大流行之前就已經面臨壓力,不斷惡化的氣候條件阻礙了生產力。COVID-19的爆發造成了進一步的痛苦,特別是對規模較小的農民來說,他們的種植季節被中斷,同時由于封鎖,市場準入受到限制。
它表示,在國家決策中進一步優先考慮糧食安全顯然是必要的。GFSI發現,只有54個國家有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而只有31個國家有專門的糧食安全機構。到2020年,只有5個國家的營養標準得到了改善。它指出,明確的糧食安全戰略對于幫助決策者解決弱勢群體的營養需求至關重要。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全球糧食安全指數項目負責人普拉蒂瑪·辛格(Pratima Singh)說:“全球糧食大流行以及隨之而來的封鎖,已經考驗了我們的糧食體系,暴露了它們的弱點?!薄拔覀冃枰鉀Q結構性不平等——經濟、社會和環境——這是大流行病的一個基本特征。政府和政策制定者、非政府組織以及私營部門都可以發揮作用,幫助我們從covid-19對經濟和糧食系統的影響中恢復過來,并投資創新以加強我們的全球糧食環境?!?/p>
該指數將歐洲國家描述為在打擊食物浪費(這已經是連續第三年下降,部分歸功于諸如歐盟農場戰略(Farm to for Strategy)等創新戰略)和食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方面的全球領導者。
報告稱,歐洲——尤其是歐盟——是推動適應(適應當前或預期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的過程)政策承諾的世界領導者,并將該地區稱為“區域合作的燈塔,以及糧食安全和可持續發展方面最佳實踐的來源”。
然而,它揭示了歐洲國家之間缺乏統一的糧食安全水平,地中海和中歐和東歐國家的表現明顯低于西歐和北歐。
保加利亞、斯洛伐克和匈牙利是歐盟排名最低的國家,在全球糧食安全排名中分別排在第44、40和36位。
該指數還指出,盡管歐洲實現了高水平的糧食安全,但在該地區大多數國家,明確的糧食安全戰略和專門的糧食安全機構是有限的。報告指出,只有芬蘭在這一領域獲得了滿分,而且食品安全戰略和專門的食品安全機構“不應該被忽視”。
該指數進一步指出,高收入國家也不能幸免于近年來不可預測的氣候變化事件造成的糧食生產沖擊。
今年的GFSI發現,與2019年指數涵蓋的時期相比,49個國家的農業生產變得更加不穩定。就生產波動性而言,挪威和斯洛伐克排在倒數十名(這意味著它們的波動性很高)。尤其是丹麥、挪威和瑞典,由于挪威和丹麥的干旱,以及瑞典的夏季極端熱浪,該指數大幅下降。2018年,挪威經歷了50多年來最糟糕的作物產量水平,而丹麥的作物收成下降了40%。在瑞典,2018年的極端夏季天氣導致該國出現了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最糟糕的農作物收成。歐洲也特別容易受到干旱和洪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