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塞維利亞大學的研究人員與來自穆爾西亞大學和馬爾堡大學(德國)的同事合作,發現了一種新的蛋白質,可以修復DNA。這種蛋白質被稱為隱花色素,它已經進化到在細胞內獲得了這種功能和其他功能。
紫外線輻射會破壞DNA,導致突變,破壞細胞功能,使癌細胞生長失控。我們的細胞有DNA修復系統來保護自己免受這種傷害。其中一個系統是基于一種蛋白質的光解作用,它利用藍光在DNA損傷導致突變之前修復DNA。
在進化過程中,光解作用的基因不斷復制并分化,產生了新的蛋白質,隱色素,這種蛋白質已經磨練了它們感知藍光的能力,現在在細胞中執行其他功能。例如,隱色素使用藍光作為信號來調節植物生長和控制真菌和動物的日常活動(晝夜節律)的節奏。
這項研究的作者發現,在人類病原體真菌環毛霉(Mucor circinelloides)中,隱色素是一種蛋白質,負責在紫外線照射后修復DNA,這一功能應該通過光解來完成。
他們還認為,這種真菌中的隱花色素在進化過程中獲得了修復DNA的能力,而祖先的隱花色素無法修復DNA。這一發現說明了蛋白質是如何隨著功能的進化而變化的。
研究結果發表在著名雜志《當代生物學》的一篇文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