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繼“中華第一玉龍”紅山文化C形碧玉龍之后經考古發現體量最大的玉龍玉豬龍現身“玉龍故鄉”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
9月22日,在中華文明的璀璨星辰“紅山文化”命名70周年研討會上,考古人員發布紅山文化百年考古體量最大的玉豬龍。
這個玉豬龍,長15.8厘米、寬9.5厘米、厚3厘米。
紅山文化,是“燕山南北長城地帶”最重要的考古學文化,因內蒙古赤峰市紅山后遺址的發現、發掘而得名。
遺跡主要有祭壇、神廟、積石冢、房址等。遺物有石器、陶器和玉器。其中,陶器常飾龍鱗紋。玉豬龍、C形龍是紅山文化典型玉器,顯示出中華玉器文明的光輝。
紅山文化因赤峰市紅山后遺址的發現、發掘而得名,1954年尹達先生正式提出紅山文化。
“龍”,中國人最親切的身份認同,是紅山文化最突出的重要元素之一。2023年8月,在赤峰市松山區彩陶坡遺址出土了一件龍形蚌飾,是目前紅山文化考古發現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舒展開的龍的形象。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黨郁說,玉豬龍是考古隊在赤峰市元寶山積石冢遺址一座墓葬中發現。
出土時,墓主人頭東腳西,雙手被捆綁,3塊玉豬龍就放在他(她)的頭部。
考古工作人員認為,發掘的墓葬規格較高,隨葬品多為代表墓主人身份的大件玉器,如玉豬龍、斜口筒形器、玉冠飾、獸面帶齒飾等。
考古部門認定,赤峰市元寶山積石冢遺址是截至目前已明確該地點為一處集墓葬建筑與祭祀建筑于一體的紅山文化遺存,也是目前所知內蒙古唯一的一處南方北圓、南壇北冢的紅山文化晚期建筑遺存。
積石冢所在位置北部為向上的延伸坡體,東北為二凳山,東西兩側分別為元寶山、四棱子山。
南部坡下為東西向流經的教來河,隔河遠望可見坤天皋山、開花山、九頭山等,該地點三面環山、一面向水,且背山面水,地理環境優越。
此次在積石冢遺址出土的玉石器共計百余件,種類有環、璧、方璧、璜、斧、鑿、錐、鉞、蠶、蟬、鱉、鳥、鸮、龍以及各類鉆芯、玉料、切割的廢料等。
其中大量為呈白色的本地玉料,少量為綠、黃色的岫巖玉料,除了墓葬出土玉器外,其他多為殘件。
對出土玉器的初步研究發現,祭祀用玉和墓葬內的葬玉存在顯著差異,前者材差且殘但器型豐富,數量較多。而墓葬內用玉則料美工精,不乏重器。
考古部門目前正在開展古環境研究、大范圍地形圖航測、碳十四測年、碳氮同位素分析、陶器相關檢測,積石冢的建筑復原及營建順序的制作等工作正在同步開展。
據最新的測年數據表明,該遺存屬于紅山文化晚期,距今5100年至5000年。
與牛河梁遺址諸地點相比,積石冢遺址屬中等規模,冢內積壇內發現的紅山文化墓葬,出土的大量形制不一的無底筒形器、玉石器、彩陶器、蚌貝器物等,對深入了解紅山文化晚期的社會形態、組織管理、人地關系、玉器加工,進一步探討紅山古國文明階段禮制文明初步形成、古國初期的文化歸屬和中國禮制文明的源流等都具重要意義。
記者:李愛平張林虎
(中新社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