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海上偷東西有很多危險。對于從其他物種那里搶奪獵物的“海盜海鳥”來說,偷竊是在有時稀缺的環境中獲得食物的一種手段。但在海盜生活的諸多危險中,感染并傳播一種致命疾病可能是一種新的危險。
在周一發表在《保護通訊》雜志上的一項研究中,一組科學家認為,這些偷竊的海鳥可能成為致命的H5N1禽流感病毒的載體,這種病毒已經在地球上大部分地區造成了鳥類種群的嚴重破壞,甚至有可能將其傳播到澳大利亞。
像賊鷗和軍艦鳥這樣的海鳥使用一種被稱為偷竊寄生的食物竊取策略——它們可能會騷擾其他鳥類,直到它們把獵物扔掉,甚至強迫它們把獵物反芻出來。研究人員提出,唾液覆蓋的獵物可能成為致命病毒的傳播點。
“偷竊寄生”是這些重要海鳥殘忍、有效的核心行為。但正如我們的新研究表明的那樣,這對小偷來說是一個很大的風險,”研究作者在《對話》雜志上寫道。“這種新型禽流感病毒正在殺死數百萬只鳥類,我們發現盜寄生可以很容易地傳播病毒。”
“海鳥海盜”并不僅僅依靠偷竊;它們自己抓食物。然而,抓住另一只鳥辛苦賺來的魚比捕捉自己的魚消耗的能量要少。但這樣做,海鳥將自己置于感染病毒的風險之中,這些病毒可能最終會在它們自己的種群中傳播。
“其中許多物種已經面臨滅絕和衰退的威脅,而H5N1將加劇這些威脅和衰退,”該研究的主要作者、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保護生態學家西蒙·戈塔(Simon Gorta)對《新聞周刊》的湯姆·豪沃思(Tom Howarth)說。
他補充說:“能夠確定H5N1風險增加的物種和地區,對于圍繞有針對性的監測和疫情管理開展更廣泛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海鳥在空中為魚而戰|生命| BBC地球觀察
如果被感染,“海盜海鳥”可以迅速傳播禽流感,因為它們能夠覆蓋很遠的距離。它們不僅可以將病毒傳播給它們的配偶和雛鳥——它們生活在密集的群體中,有利于傳播疾病——還可以傳播給沿途的其他海鳥。
該研究的作者在《對話》雜志上寫道:“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在相距數百甚至數千公里的新人群或地方看到疫情。”
到目前為止,澳大利亞仍然是唯一一個避免了高毒性H5N1禽流感病毒的大陸。這種被稱為2.3.4.4b的特殊進化枝已造成數百萬只野生鳥類和受感染的哺乳動物死亡,并導致廣泛撲殺家禽以阻止其傳播。三年前在歐亞大陸和非洲首次發現了這種菌株,此后它已經蔓延到北美和南美,最終甚至到達了南極洲。盡管澳大利亞沒有受到影響,但那里的專家表示,病毒到達澳大利亞海岸是“何時,而不是是否”的問題。
“我們非常擔心,因為它對一些物種來說是相當毀滅性的,而在澳大利亞,全球有重要的鳥類棲息地,”國際鳥盟的保護生物學家、該研究的合著者亞歷克斯·貝里曼告訴《衛報》的格雷厄姆·里德費恩。
研究人員在一份聲明中說,通過確定當H5N1到達澳大利亞時,偷竊寄生蟲可能是首批被感染的物種之一,這項研究可能有助于制定協調一致的管理策略。
澳大利亞CSIRO動物健康實驗室的微生物學家Frank Wong沒有參與這項研究,他告訴《衛報》,任何關于病毒如何傳播的新信息都是有價值的。他表示,該菌株最可能進入澳大利亞的途徑是從已經感染的地區向北傳播,盡管南極洲也可能是一條途徑。
知道偷竊寄生蟲可以作為一種傳播途徑,是提前發現這種疾病的一大步。根據這項研究,對偷竊的海鳥進行禽流感監測可能有助于早期發現這種疾病,并且這樣做是海鳥保護的重要一步。
最終,根據聲明,這些新的見解“對于指導澳大利亞為疾病的到來做好準備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