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的一項新的研究表明,母乳喂養的母親在飲食中富含鋅和鐵,所產的奶中這些微量礦物質的濃度就會更高。
這項研究首次調查了母乳中的鐵和鋅濃度與母親因素(如年齡、飲食和營養狀況)之間的關系,發現母親的飲食影響母乳中的鐵和鋅含量。
研究人員在《營養》雜志上寫道:“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母親的飲食會影響母乳中的鐵和鋅含量,這表明,攝入足夠多富含所調查礦物質的食物,可能對母乳中這些礦物質的濃度起到積極作用。”
肉類、蔬菜和豆類的消費頻率被發現是影響鋅濃度的一個重要因素,而鐵的水平,是肉類、魚類和海鮮、蔬菜、豆類、堅果和種子造成的差異。
解決礦物質缺乏
這些發現意義重大,因為鐵和鋅在許多生理過程中都發揮著重要作用,但缺乏這兩種礦物質是妊娠和嬰兒期的公共健康問題,特別是在發展中國家。
鐵是血紅蛋白的一部分,也是多種酶的結構成分,對人體的一系列代謝過程至關重要。由于嬰兒的快速生長和大腦發育,他們特別容易受到缺鐵的影響。
鋅在六種酶中的每一種都起催化作用,并且在基因表達、信號轉導和神經元傳遞的調控中都有重要的參與。嬰兒缺鋅會導致發育不良和免疫功能受損,增加呼吸道感染和腹瀉的死亡率。據報道,在6個月至5歲的兒童中,有4.4%的死亡原因是缺鋅。
雖然母親因素對母乳質量和數量的影響已經得到了很好的研究,但母親飲食對鐵和鋅濃度的影響還沒有明確的影響。因此,這項初步研究調查了母親因素與母乳中鐵和鋅濃度之間的關系。
研究設計
在產后4-6周期間,從32名健康的純母乳喂養母親收集了母乳樣本。
他們的飲食通過兩種方法進行評估:當前攝入量和習慣攝入量。為了評估目前的攝入量,參與者被要求在獲得牛奶樣本之前保持三天的飲食記錄。在研究開始前的三個月里,研究人員用食物消費頻率問卷來評估所選食物的消費頻率。采用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體成分分析評價營養狀況。
在進行體成分分析的前一天和三天的飲食記錄的第三天采集牛奶樣本。研究人員通過給嬰兒稱重來計算每天的牛奶攝入量,然后用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測定牛奶中的鐵和鋅濃度。
多變量模型
通過多變量回歸分析,研究人員報告說,母親的總鋅和鐵攝入量(飲食+補充)對母乳中鋅和鐵的濃度有積極影響。
模型評估了選定變量對牛奶鐵濃度和嬰兒鐵攝入量的影響。這些研究發現:“富含鐵的食物(肉、魚和海鮮、蔬菜和豆類、堅果和種子)的消費頻率和母親總鐵攝入量(飲食+補充)被確定為影響母乳鐵濃度和嬰兒鐵攝入量的重要因素”。
研究人員說,這些結果表明,母親補充鐵可能會增加母乳中的鐵含量。
雖然補充鐵可以抑制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包括鋅,在這項研究中,它似乎沒有影響牛奶中的鋅水平。
一項類似的鋅模擬實驗得出結論:“肉類、蔬菜和豆類的消費頻率和總鋅攝入量影響了母乳中的鋅濃度”。
總的來說,研究表明母親的飲食會影響母乳中的鐵和鋅,研究人員總結道。
他們指出:“有趣的是,只發現與她們的總飲食攝入量(飲食+補充)呈正相關,這表明母親的補充可能是母乳中鐵和鋅含量的積極因素。”
由于該研究的樣本量較小,研究人員建議進一步進行更大規模的研究,以調查與鐵和鋅濃度相關的關鍵飲食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