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通過科技創新手段推動沙地治理工作邁上新臺階。當地研發的各類智能機械設備和抗旱草種培育技術,讓治沙工作變得更加精準高效,實現了從傳統人工治理向智慧化治理的轉變。在蘇尼特右旗堿礦附近的治沙現場,一臺自主研發的牽引式沙障車正在作業。這臺形似巨型插秧機的設備能夠快速鋪設草簾沙障,每小時可完成10-25畝的工作量,效率比人工提升了50倍以上。同時,針對復雜地形,當地還改裝了六驅翻斗車和拋肥車,并引進了配備北斗導航的無人駕駛拖拉機,大幅提升了施工效率。正藍旗作為渾善達克沙地治理的主戰場,率先啟動了無人機械治沙項目。全自動機器人等新型設備的投入使用,為沙地治理注入了新活力。據林業部門統計,這些新技術應用使治沙效率整體提升了10%。在草種培育方面,錫林郭勒盟取得了顯著成果。當地成功培育出"錫林郭勒型"華北駝絨藜新品種,這種抗旱耐寒的牧草非常適合沙地生態修復。在鑲黃旗的育苗基地,這些人工馴化的新品種長勢良好,最高可達2米,便于集中收割。目前,錫林郭勒盟正在構建現代草產業和種業體系,通過培育食葉草、羊草等多個新品種,實現生態修復與畜牧業發展的良性互動。這些創新舉措不僅有效治理了沙地,更讓曾經的"生態痛點"轉變為可持續發展的"生態銀行"。
科技賦能精準治沙 效率提升破解荒漠化難題
話題追蹤網
本信息來自互聯網,不代表導讀網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frfey.com/news/63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