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婚后隱形家務真的會讓人崩潰#這個話題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一位網友列出了他一天要做的事情:
圖片來源:微博
但當她對丈夫說:“家務很多,我不能既做家務又帶孩子”時,丈夫總是說家務活太多了——這可能是很多已婚女性都經歷過的場景。
從某種程度上說,與其說這些“看不見的家務”讓人崩潰,不如說是伴隨而來的、長期看不見、不被承認的“情緒勞動”。
那些“家務”和“情感”“所有勞動”被認為是由女性完成的
情緒勞動是美國社會學教授Arlie Russell Hochschild于1983年提出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個人基于工作考慮和工作要求,在工作環境中進行的自我反思。控制和調節情緒和他人的情緒。
后來,一些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將“情緒勞動”的概念擴展到生活情境中。也就是說,只要你按照角色或情境的情緒規律,在相應的“情節”中表現出相應的情緒,就是在做“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本身是一個中性詞。如果一個人做了太多的情緒勞動,卻沒有從別人那里獲得價值或安慰,那么情緒勞動就會消耗他的思想,使他身心疲憊。如果一個人的情緒勞動也從他人那里收獲了情感價值或足夠的物質價值,那么情緒勞動就會成為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的一種方式。
在“家庭”的場景中,什么是“情緒勞動”,它是如何產生的?
首先,我們必須承認,在大多數文化中,“家務”被默認包含在“妻子”角色的行為規范中。
日本流行的“家務書”《丈夫不知道的家務清單》列出了家庭主婦需要完成的所有家務任務。總數高達211項,其中162項是“無名家務”,也被稱為“隱性家務”,指的是平時沒人提及但必須有人做的瑣碎家務,包括做飯前計劃菜單、記錄生活必需品的庫存、記錄家庭成員的行程等。
你只要投入體力就可以了。洗完鍋碗瓢盆,擦完地板和家具,擦干衣服和鞋子,你感受到的其實更多的是“身體疲勞”。這種“累”,不如跑5000米那么“累”。“累”幾乎是一樣的。你可以在休息或睡個好覺后以滿血復活。
但是,當這些家務放在“家庭”的背景下……
《他們不是嘮叨,他們只是受夠了:看不見的情緒勞動》一書的作者杰瑪·哈特利在書中講述了她自己的故事:
母親節那天,哈特利想要一份大掃除禮物作為節日禮物,因為她想從繁瑣的家務中休息一天,不用打電話比較價格,也不用擔心檢查大掃除的質量。
但當丈夫打電話預約時,他發現禮物太貴了,“不劃算”,于是他提議給妻子買一條項鏈,然后自己打掃浴室。
那天一大早,經過浴室門口的妻子看到丈夫正在大面積地忙碌著。但環顧小區域外的其他角落,一片混亂
打開的鞋子和襪子散落在地板上。廚房水槽里的盤子仍然靜靜地躺著。昨天,我丈夫主動提出幫他洗碗。盤子洗過了,但只是……
哈特利打開冰箱,發現家里沒有牛奶了,于是她打開手機,在備忘錄里寫下了這一點,盡管她丈夫喝了最后一口。
直到她轉身回到臥室,被過道對面的儲物箱擋住了,哈特利的情緒才崩潰。聽到聲音,丈夫拿著工具走了過來,站在門口說:“有什么好生氣的?讓我把它放回去。”
“我不希望自己要求這樣的東西!”盒子連續兩天躺在那里。我丈夫本可以很容易地把它放回原處,但他繞開了它。
也許很多男人無法理解,僅僅“安排”事情就這么累嗎?但只有通過經驗,你才能知道,從你睜開眼睛的那一刻起,你就開始考慮今天要買什么雜貨,家里的紙有沒有用完,是否要買新的,還有孩子。你的家庭作業做得怎么樣了?你應該和老師溝通嗎?這些“維持家庭正常運轉的小事”是多么耗費感情啊。
而如果你作為擔心這些事情的人,想辦法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對方,你就得注意自己的語氣,否則可能會被人評價為“高維護”、“嘮叨”或“婆婆”。
圖片來自互聯網
家務被認為是由女性承擔的,但男性無法正確地看到家務背后的努力。兩者之間的不匹配導致女性經歷更多的“疲勞”
這是一種“累”,需要別人來安慰你,給你提供情感價值,讓你快速恢復。然而,在許多“丈夫”的情感規則中,并沒有為妻子安慰和做情感勞動的規則。
減少co的有效方法“情緒”的消耗部分勞動”
一些研究發現,在親密關系中,那些完全不做情緒勞動、發自內心的人能達到最高的關系質量。
換句話說,有兩種有效的方法可以減少親密關系和互動中的情緒勞動:
1. 雙方都獲得了完全做自己的權利
做完全自己的權利是指不隱藏、不改變自己的本質,不放棄自己的信仰、價值觀和獨特性去順應他人或角色規則,追求真實的自我。
在親密關系中完全做自己意味著在這種關系中,你不需要隱藏自己的情緒,也不需要關心別人的評價。例如,在休息日,你可以隨時睡覺,隨時起床,隨時起床。叫外賣,就叫外賣,隨便你怎么做,你不會指責我做得不好,我也不會問你該怎么做。彼此不需要在情緒勞動上耗費精力。兩人在對方眼里都是最真實的。雙方都可以接受“你就是你,不需要改變或變得更好”。
2. 雙方都可以互相關心和理解。
在親密關系中,情緒勞動本身就是關心所愛的人和被愛的人。但是,如果只有一方進行情緒勞動,而另一方樂在其中,這不僅是對情緒工作者的無限壓迫,也是對親密關系的蓄意破壞。
其實很多時候,妻子糾結于丈夫做了多少家務,花了多少時間陪孩子,不是因為做家務累,也不是因為陪孩子煩,而是因為這些行為反映了丈夫對婚姻和家庭的承諾。
如果只有一方完全投入和承諾,而另一方不投入,那么關系的平衡自然會變得不平衡。無論是家務、育兒還是情緒勞動,雙方都需要相互關心、相互體諒、相互投入、共同努力。
因此,減少“情緒勞動”的消耗,本質上就是要保證雙方對彼此給予同等的關注和照顧。這并不一定意味著你和我做同樣多的家務,或者在孩子身上投入同樣的精力。只要雙方都能找到公平地為對方提供“情感價值”的方法,一段高質量關系的生存就能得到保證。
以下是一些更具體的建議:
對于目前陷入“情緒勞動”的妻子們:
即使你不能在親密關系中獲得“完全做自己的權利”,你仍然可以嘗試適當地走出角色腳本,不遵守一個或幾個角色腳本的規范和情感規則。
例如,擺脫“你必須每天做飯”的規范和“不做飯就會感到內疚和自責”的情緒規則,享受想出去吃就出去吃,想叫外賣就叫外賣的權利。
對于經常“不知道妻子為什么生氣”的丈夫:
你必須看到你妻子的貢獻,承認你妻子的貢獻。此外,你還可以嘗試用新奇的方式贊美妻子,講笑話逗她開心,對妻子為家庭做出的貢獻表達由衷的感謝和感激,為妻子準備驚喜等,來證明你是“有價值的”。
最后,我想補充一點,我們希望大家都能看到女性的“情緒勞動”,這并不意味著否定男性的“情緒勞動”。真正的雙贏局面是
我能理解你在工作上的努力,你也能理解我對家庭的付出。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性別”標簽。o只有為彼此提供情感最后的價值和情感任何舒適都不能使能量消失被彼此的情感所吞噬分娩后迅速補充和恢復完全健康。
參考文獻。
[1]郝士德,陳志強(1999)“情緒工作、感覺規則和社會結構”,《美國社會學雜志》,85:551-575。
[2]郝思德(2003)《親密生活的商業化:來自家庭和工作的筆記》,伯克利:加州大學出版社。
[3]看不見的勞動對母親的幸福感有負面影響[科學日報]
[4]《人類情感史》理查德·弗斯-戈德貝希爾著
[5]《核心社會學思想家》(第3版)
[6]《催產素:創造親密、放松、無私和愛的荷爾蒙》,作者:柯爾斯滕·莫伯格
計劃與生產
作者丨蘇靜,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
評論丨張欣,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
計劃|玲玲
編輯丨楊亞平
審稿人丨徐賴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