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還發現,在空氣中直徑小于2.5微米的顆粒物(PM2.5)大量存在的時期,人們的抑郁情緒會增加30%。
專家在首屆PM2.5空氣污染國家級會議上表示,這凸顯了收緊顆粒物標準的必要性,這可能會保護多達67%的人口免受癌癥風險。為期兩天的“清潔空氣:政府、私營部門和社會的共同責任”會議于12月3日至4日在清邁舉行。
會議審議了泰國衛生保健系統在處理空氣污染的影響,特別是北部地區高肺癌死亡率方面的準備情況。
朱拉隆功大學預防和社會醫學院的Patthrarawalai Sirinara博士表示,2017年,上北部地區的肺癌死亡率最高,為每10萬人34.08人,其次是曼谷,為32.88人。在過去的20年(1997年至2017年)中,觀察到持續增加的趨勢。死亡率最高的省份是:
南邦:43.11人(每10萬人),是地區平均水平的1.5倍
Lamphun: 40.93
Phayao: 38.03
清邁:35.27
專家們表示,對PM2.5導致肺癌的擔憂不僅涉及顆粒物,還包括PM2.5中的化學物質。因此,我們開展了一項關于PM2.5中致癌物質對曼谷居民健康影響的研究。
泰國最初將PM2.5標準設定為每立方米50微克(mcg/m3)。然而,今年6月,該數據被下調至37.5微克/立方米。分析顯示,曼谷每年大約有六個月的PM2.5水平升高。
關于PM2.5的終生癌癥風險評估,值得注意的是,在同一省份內,PM2.5導致癌癥的風險水平在不同地區有所不同。在曼谷班納區這樣的工業重區,18-70歲的成年人患癌癥的風險為43478分之一,而在阿里(曼谷北部)這樣的居民區,患癌癥的風險為72992分之一。在班納,0-6歲年齡組的患病風險為1 / 86206,而在阿里,患病風險為1 / 147058。這表明,與年齡較大的兒童和青少年相比,6歲以下兒童患癌癥的風險更高。
如果PM2.5的標準降至25微克/立方米(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用一個模型來估計PM2.5對癌癥風險的潛在降低,結果顯示,潛在風險降低了27.22%。Patthrarawalai博士說,如果將標準進一步收緊至每立方米15微克(根據新的世衛組織指南),可能會使多達67%的人口免于患與pm2.5相關的癌癥。
在空氣污染嚴重的時期,抑郁傾向會增加。朱拉隆功大學醫學院呼吸和重癥監護室的助理教授Worawan Sirichana博士表示,空氣污染構成了一種無聲的威脅,增加了各種疾病和死亡的風險。
這與暴露在PM2.5顆粒中直接相關,會影響肺、支氣管、血管等器官,導致心臟、大腦和其他器官出現問題。觀察到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和癌癥。
全球衛生數據顯示,每年有700萬人因環境和家庭環境中的空氣污染而過早死亡。病因包括21%來自肺炎,20%來自中風,34%來自心臟和血管疾病,19%來自慢性阻塞性肺病,7%來自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