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7系列探空火箭T-7M探空火箭的發射,攝于1960年2月19日制造者上海機電設計院制造國家 中華人民共和國發射歷史發射場2總發射次數>24首次發射1960年2月19日末次發射1969年
T-7是中國第一型自行設計的液體探空火箭系列。1960年2月19日,該系列的首型火箭T-7M在上海南匯成功發射。王希季為該火箭的總設計師。1960年至1965年間,有24枚T-7火箭相繼發射,該系列火箭的最后一次發射于1969年完成。
1958年5月17日,毛澤東在中共八大的二次會議上提出了“我們也要搞人造衛星”的口號。中國由此啟動了人造衛星的研制和發射計劃,并委托上海機電設計院研發用來發射衛星的火箭。上海機電設計院副院長楊南生為火箭工程和行政負責人,上海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系教授王希季擔任火箭研制總工程師。
1958年8月,中國科學院以力學研究所為基礎,正式成立“第1001設計院”以開展發射人造衛星所需運載火箭的研制。同年11月,1001設計院遷到上海,更名為上海機電設計院。
1958年提出中國的首個運載火箭構型設想,該火箭的第一級代號為“T-3”,第二級為“T-4”,采用液氟/甲醇高能推進劑。此構型最終完成了方案設計,一些部件也已下廠試制,但終因技術問題而不得不取消。此后又提出了T-5測試火箭的設想,其相較上個構型體量大減,使用液氧和酒精為燃料。原計劃以此為基礎來逐漸掌握火箭技術,但又因火箭制導系統的研制困難、缺乏發動機試車臺等一系列問題而再度擱置。
1959年9月,在火箭研制連遭技術瓶頸困難的情況下,上海機電設計院受技術所限決定根據錢學森的建議從研制更小的無控探空火箭起步。該火箭被命名為“T-7”。為穩妥起見,在研制“T-7”之前先研制技術難度更低的“T-7M”火箭(即“T-7的模型火箭”之意)。在方案獲得中科院批準后,研制設計工作正式開啟。
以T-7M火箭的構型為例:該火箭由一級的固體燃料助推器和二級的液體主火箭組成,全長約為5.345米(17.54英尺),直徑約為0.25米(9.8英寸),其箭頭內裝有測量參數的遙測系統,有效載荷攜帶能力約19千克(42磅)。其中液體主火箭推進劑的主要成分是硝酸和苯胺、糠醇的混合物,推力為2.2千牛。該火箭的設計飛行高度可達8千米,加上固體燃料助推器后則可達10公里左右。火箭的箭頭和箭體會在其彈道軌跡的頂點附近分離,然后分別通過降落傘進行回收。
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毛澤東參觀視察了T-7M探空火箭的實物,攝于1960年5月28日
火箭發射場位于南匯老港鎮東進村。
1960年1月,火箭首次發射時失敗,1960年2月19日,火箭進行第二次發射,此次發射最終成功。 火箭射程大約為8公里。錢學森曾兩次來到老港鎮,現場指導探空火箭發射工作。1960年5月28日,毛澤東來到延安西路200號上海新技術展覽會視察T-7M火箭研發情況。 1960年7月1日,T-7火箭在安徽發射,但發射失敗。1960年9月13日,T-7發射成功,火箭發射高度達到60至80公里。后來有關部門又研制了T-7A電離層探測火箭。
1960年到1965年,當局總共發射了24枚T-7火箭。1969年,T-7火箭進行最后一次發射后該系列火箭退役。
位于上海浦東老港鎮東進村2組的T-7M火箭發射場遺址
T-7M探空火箭:中國制造的第一種實驗性探空火箭,飛行高度可達8千米。
T-7氣象探空火箭:火箭經過改進,飛行高度提高到了60千米。
T-7A氣象探空火箭:飛行高度進一步提高至125千米。
在T-7火箭取得成功后,王希季等人被調往北京,同時王希季出任長征一號的總設計師。
上海當局則在T-7M發射場建立了中國第一枚試驗探空火箭發射成功紀念碑,并將其列為浦東新區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10月12日,上海市浦東新區文物管理委員會在火箭紀念碑旁建立文物保護碑,并在碑文寫道“中國第一枚自行研制設計制造試驗探空火箭T-7M發射場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