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開幕的釜山國際電影節(BIFF)在國內首次設立了“國際人工智能電影競賽”類別。此類別接受在劇本、音頻(聲音和音樂)或視覺等關鍵元素中至少使用一種人工智能技術的電影。此外,BIFF還舉辦了人工智能電影制作研討會,吸引了600多名申請者,只有30個名額,這促使參與者增加到60人。
上個月,紐約翠貝卡電影節(Tribeca Festival)放映了6部使用OpenAI的視頻生成人工智能“Sora”制作的電影。類似于Sora的視頻生成人工智能服務開發商Runway也在5月份舉辦了人工智能電影節。
曾經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猶豫不決的創意產業,現在把它當作一種工具來接受,并將其融入主流。去年在好萊塢,演員和編劇工會發起了大規模罷工,抗議像ChatGPT這樣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威脅到了工作崗位,并濫用了版權。然而,在一年之內,態度發生了變化,國際電影節現在正在展示人工智能電影。主要工作室和獨立創作者采用人工智能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夠節省時間和降低成本。在BIFF人工智能電影制作研討會上授課的電影導演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指出,他可以在一周內使用ChatGPT完成劇本的初稿,人工智能可以晝夜不停地工作,產生的效果可以與漫威系列等大規模制作相媲美,成本只有一半。
最近,在首屆迪拜人工智能電影節上,中央大學出身的權漢哲導演憑借人工智能電影《再來一個南瓜》獲得了大獎。這個節日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500多個參賽作品。這部三分鐘的電影只花了五天時間就完成了,除了電費和他的勞動力,沒有任何制作成本。每個場景,聲音和聲音都是使用生成式AI單獨創建的,沒有任何真人鏡頭或計算機圖形。
創意產業對人工智能越來越感興趣,盡管最初存在擔憂,但這可以歸因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大量時間和成本節省。對于對預算限制高度敏感的電影和電視行業來說尤其如此。一位電影制片人提到了在人群場景和特技鏡頭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圖,這些都是勞動密集型和昂貴的。人工智能也被用于處理昂貴的電腦生成場景。
在《殺手悖論》、《眼淚女王》等韓劇中,已經出現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眼淚女王》第二集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制作了主人公在白樺林中行走的幻覺場景,節省了拍攝海外風景的精力和成本。在廣告方面,節省的成本和時間是相當可觀的。例如,LG u +利用人工智能“ixi”制作了電視廣告,與傳統方法相比,制作成本降低了25%,制作時間縮短了33%。